動力電池巨頭破產停工,負債197億,拖欠559家供應商債權!

4,1912020-01-04

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動力電池企業共有155家; 2018年,這壹數字下滑到了105家;到了今年,就只剩下80家動力電池生產企業,其中能真正實現裝機量的僅40家左右。沃特瑪的困局僅是動力電池行業的壹個縮影,2020年淘汰賽會愈發慘烈……
墜落神壇:電池配套排名曾國內第二

2019年12月23日,陜西堅瑞沃能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堅瑞沃能)發布管理人關於股票存在被暫停及終止上市風險的提示性公告。公告稱,公司存在2018年、2019年連續兩個年度的財務會計報告均被註冊會計師出具否定或者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連續三年虧損、以及因重整失敗而被法院宣告破產,從而導致公司股票被暫停及終止上市的風險。

壹個月前,堅瑞沃能發布公告表示,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已正式受理子公司沃特瑪破產清算壹案。根據相關公告,沃特瑪電池對外負債約197億元,其中拖欠559家供應商債權約54億余元。

公開資料顯示,沃特瑪成立於2002年,是國內最早成功研發磷酸鐵鋰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汽車啟動電源、儲能系統解決方案並率先實現規模化生產和批量應用的磷酸鐵鋰電池企業之壹。

沃特瑪也曾風光壹時,在國內新能源汽車電池配套排名中位列第二。2016年,沃特瑪被當時的堅瑞消防以溢價近6倍、總額為52億元的高價收購,後者因此改名為堅瑞沃能。

然而,這場“聯姻”似乎成為了壹個魔咒。收購僅壹年後,沃特瑪便因持續的虧損從神壇跌入了谷底。

2017年下半年,沃特瑪爆發了債務危機。在業界看來,沃特瑪危機的根源在於沃特瑪“反向定制”的業務模式。即,沃特瑪聯盟與地方政府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沃特瑪在當地投資建廠並獲得政府訂單。拿到訂單後,由運營公司新沃運力向整車廠訂車,指定車輛必須搭載沃特瑪創新聯盟企業提供的電池。

但堅瑞沃能堅決否認了此說法。他們認為,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調整是危機爆發的導火索。

目前。堅瑞沃能已經停牌。而截止停牌前壹天即12月22日收盤,堅瑞沃能的市值僅39億元,相較市值高位暴跌近9成。

破產清算:20家上市公司受此波及

在深圳市坪山區的沃特瑪電池有限公司總部,只有零星幾名工作人員進出,沒有正常生產的跡象。
在沃特瑪的另壹處廠區,有工作人員證實,11月13日前,沃特瑪仍在正常生產。但自廣東省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發布《關於深圳市沃特瑪電池有限公司破產清算案選任管理人公告》後,沃特瑪正式進入破產清算程序,很多設備被查封,已經完全停產。
壹位員工說道,本來近千人的工廠,現在走的到後面也沒多少人了。這邊沒生產了,放假三個月,然後就到時候回來結工資,(電池)存貨在倉庫裏。
除了隨著沃特瑪陷入破產清算,與沃特瑪有合作的公司都受涉及。
首當其沖的當然是沃特瑪的母公司堅瑞沃能。前三季度實現營收4.30億元,同比下降87.86%,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虧損為26.1億元。
此外,同屬創新聯盟的企業也受到沖擊。
據了解,沃特瑪曾成立創新聯盟,由沃特瑪牽頭,聯合18家上市公司共同發起,整合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上下遊185家核心企業,共有1000余家會員企業。其主要客戶包括:東風特汽、壹汽客車、大運汽車、中國重汽豪沃、廈門金旅、南京金龍、上海申龍、珠海銀隆、江蘇九龍、奇瑞萬達等,幾乎囊括國內商用新能源客車的所有主流品牌。
然而,誰也沒想到,曾經的“龍頭”,也能在壹年多時間裏垮掉。除了亞星客車,包括長園集團(維權)、諾德股份、贏合科技、富臨精工、興民智通、卓能材料、國民技術(維權)、國民技術等超過20家上市公司也受此波及。
洗牌已至:2020年將縮減至20余家

不過,沃特瑪倒下並不是個例,而是動力電池行業洗牌的壹個縮影。從2013年開始到如今,動力電池七年興衰,近150家公司消失,大致可以分為三類:
1、較早成立且壹直從事動力電池研發生產的企業(沃特瑪為代表);
2、從鋰電數碼電池廠、鉛酸、鎳氫電池制造商等其他品類電池廠轉型的企業(湖北猛獅為代表,近期陷入破產危機);
3、上市金融公司等新入局者(典型案例則包括了光伏產業的愛康科技、葡萄酒產業的中葡股份、焊接鋼管產業的玉龍股份等等,在洗牌期均被清洗出局)。
直到現在,仍在高速通道上高歌猛進的,就僅剩下“三巨頭”中的寧德時代和比亞迪。

其中,寧德時代的市占率已經接近5成。壹方面,隨著新能源汽車行業快速發展,動力電池市場需求較去年同期相比有所增長;另壹方面,公司加強市場開拓,前期投入拉線產能釋放,產銷量相應提升。
另外壹位是比亞迪,由於下遊整車廠需求的旺盛,驅動了動力電池產業持續高速增長,比亞迪的動力電池生產線幾乎始終處於滿負荷運載的狀態。
有數據預測,隨著政策收緊、門檻提高、路線變動,動力電池產業的集中趨勢還將加劇,到2020年,國內動力電池公司將縮減至20余家。
盡管洗牌已至,但國內動力電池產業的發展還遠沒有到終點,新的政策與市場的雙重引導下,外資企業將會重回中國市場,與國內動力電池公司展開正面較量。而新能源補貼政策退坡、新能源車市寒冬,也將倒逼動力電池產業繼續優勝劣汰。

文章綜合整理自央視財經、投中網、車東西等。